南京大屠杀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
2009年5月26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马红英、李慧论文《南京大屠杀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全文转载如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本侵略军进入南京后,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最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对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的平民和俘虏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同胞罹难,史称“南京大屠杀”。
面对日军疯狂血腥的屠杀,许多慈善组织不畏艰险,纷纷行动起来,组织了有效的救伤、葬亡和赈济行动。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义不容辞地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因为此时中国红十字会的大部分救护人员都撤退到武汉,剩余的人员城陷以后不复成队;南京城内由外籍人士发起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与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一道承担起南京大屠杀的人道救护工作。
设粥厂赈济难民
南京沦陷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在南京安全区内,有20处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5至7万人。供应如此之多的难民吃饭,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目睹这一情况,于12月13日在金陵女子文理院开设了一个施粥厂,专供居住在校内之妇孺难民吃食,每日两次。每日领粥人数,最多时达到八千余人。施粥厂规定,“每日施粥二次,一次自上午八时起至十时止,一次自下午三时起至五时止”。难民如果付得起钱,每碗给三个铜钱,实在困难的,经核实后,发给他们一个红色标牌,凭此免费领取。
施医送药
因南京下关一带遭受战火最重,患病难民无力就医,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下关设立施诊送药所一处,分内外科,为无数难民义诊。
与此同时,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鉴于设在安全区以外的外交部、铁道部和军政部的伤兵医院,医疗环境恶劣,病人极度缺乏医护人员治疗、照顾的惨状,便即刻接管了这些医院,组织医护人员救治。但日军占领外交部大厦后,即不准任何人出入,而铁道部、军政部的两所医院亦然。尽管如此,该红十字会组织一直不间断地向外交部红十字医院的中国医护人员以及病人供应食品,在对伤员提供保护方面也竭尽心力,成效卓著。
其后迫于无奈,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将红十字医院迁移到鼓楼医院内,另开设了三个户外诊所,为难民伤员服务。
施棺掩埋
南京城陷,日军野蛮屠城,举世震惊。30万同胞惨遭杀戮,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掩埋被害同胞的遗体,既可告慰亡灵,又可防止疾病传播,红十字会义不容辞。从1937年12月开始,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组织了两支掩埋队,开始从事掩埋事务,并于1938年1月4日,得到日军允许,在下关沿江和平门外附近一带从事掩埋工作。
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底的半年中,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共掩埋军民尸体22371具,且“现仍在下关沿江岸一带捞取上游漂来浮尸,随时加以掩埋”。而早在南京沦陷前,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就在会员中发起“募集施材运动”,要求每位会员捐助一具,共募集棺木960具,在南京沦陷后的6个月,这些棺木陆续施出,仅留下50具。
社会服务
南京失守后,城内政府官员和有能力的难民纷纷出城避难,其余难民也躲进安全区内,致使南京城市管理陷入无序状态。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鉴于此,在重点救济外,开展了力所能及的便民利民的社会服务活动。
南京城陷后,小学教育骤行停滞,一般儿童无学可上,坐等光阴荒废,其中以下关地区最为严重。为此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下关办义务小学一所,内有教室一间,可以容纳50名学生,其后由于要求入学人数过百,又着手寻觅新校址,以便容纳学生至150人。
因原设于下关、浦口的义渡船因城陷,早已不知漂向何处,致使一般难民渡江往返困难,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遂在下关与浦口之间设船摆渡,难民无钱也可免费渡江。同时,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要对安全区的难民提供物资帮助,并建议当时的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承担南京城东一所养老院的责任。同时,鉴于南京难民多患有脚气病,委员会特别从上海运来黄豆一百吨,以治疗此病。
美国红十字会虽未直接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救护,但也伸出了援手。1938年1月,美国红十字会响应罗斯福号召,呼吁美国国民捐献善款食物救济中国难民。2月,美国红十字会又向南京捐款4万美元。到4月底,又会同美国咨询委员会向南京难民捐助1.5万美元的现金和食物。还多次请求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提供其救济计划方案,以提供更多帮助。
总之,南京大屠杀期间,面对日军的灭绝人性的血腥屠杀,面对难民的身心受创,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及其他慈善组织,合力同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全力救助处于水深火中的中国难民,竭力开展人道救援工作,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道救援乐章,为红十字会的抗战救护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