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郝如一、邓通发表《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 吕志茹发表《英国医生高田宜与援华医疗队》 | 马红英、李慧发表《南京大屠杀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 >> 
 发布日期:2009-6-2 19:14:18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2009年6月2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郝如一、邓通论文《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全文转载如下:
    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在整个近代中国各类社会救助活动中,战争救护是红十字会工作的重心。其中尤以抗战时期的救护业绩最为辉煌,而这又与一个关键人物——林可胜密不可分。
    林可胜,1897年10月15日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省海澄县(今属福建龙海县)。父亲是新加坡著名医生、社会活动家林文庆,母亲黄端琼是著名同盟会员黄乃裳之女。
    林可胜8岁被送往英国爱丁堡上学,中学毕业后考进爱丁堡大学,专攻医科。求学期间,适逢第一次大战爆发,林可胜应征入伍,被分配到英国南部朴茨茅斯附近的军医院当外科助理,并以英国印度远征军廓尔喀团准尉军医身份在法国服役两年,主要从事新兵的战地救护训练工作。这一经历,为他之后经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林可胜复学。1919年以优异的成绩连续获得医学内科和医学外科学士学位,并留校担任生理学讲师。此后,他又以过人的精力,于192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1924年又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23年底,林可胜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美留学一年,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卡尔森实验室,对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进行研究,多有创获。
    林可胜在国际生理学界的影响与日俱增,但报效祖国之心,未尝能忘,他决定回国效力。
    l924年10月,林可胜如愿进入协和医学院,担任生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个华人教授”。在协和的12年中,他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诸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1926年2月,在林可胜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生理学会宣告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l927年春,《中国生理学杂志》创刊,他担任主编。1928年他出任中华医学会会长。由此,林可胜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中国三大军医先进”之一(另两位为伍连德、刘瑞恒)和“中国生命科学之父”。他发现的“肠抑胃素”,引起海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至今仍有生命力。
    同时,林可胜也是位爱国学者。1925年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他毅然两次与协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示威,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暴行,同时积极策划、支持学生成立救护队,以援救在示威活动中受伤的学生和市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进窥华北,长城各口,烽火连天。林可胜组织协和学生,成立救护队,开赴古北口前线,实施救护。
    林可胜敏感地意识到,抗日战争将是长期的、持久的,因而,他在协和医学院组建了军官救护训练队(Medical Officer Training Corps,简称MOTC),在课余时间,除实习医生外,一至四年级同学一律参加。训练科目主要是战地急救和担架搬运操练,指定外科讲师杨静波主讲外科急救,文海楼舍监负责督导担架操练。他还制定标准手术器械箱和急救药箱示范。“实践证明,这是以后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一次小型预演。”此外,随着华北局势的日趋紧张,全面抗战势将不免。有鉴于此,“七·七事变”前夕,林可胜特向协和校长胡恒德(H.S.Houghton)建议,派遣协和医疗队南下首都南京待命,以便在战争爆发时为前线将士提供服务。建议遭到拒绝后,林可胜以赴英国度假为由,转道南京,置身抗战救护事业。
    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拳拳的报国之心,使林可胜成为组建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的首推人选。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实现尽早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又举兵南下,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撤退到武汉。由于战线太长,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工作,顾此失彼,陷于极端尴尬的境地。转变救护策略,重整旗鼓,势在必行,且急不可缓。
    为配合战事需要,中国红十字会做出了两个重大举措:一是,12月6日,总会成立了临时救护委员会;二是聘请林可胜为救护委员会总干事,“负责综理医疗救护事宜”。
    林可胜由此脱颖而出。干事室下设总务、医务、运输、材料四股,架构起救护组织系统。干事室有11人,总务股9人,医务股702人(其中包括各医疗队人员,其中女性222人),材料股32人(女性3人),运输股73人,总计827人。
    林可胜出任总干事兼救护总队长后,立即着手医疗队的改编。改编后,医疗队具有人数少、便于移动,经济而易于举办,男女分工合作,前后方配合适当等适于战时的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救护的效率,弥补了各战区伤兵医院的不足。
    经过积极筹备,1938年春,救护总队部在汉口正式宣告成立,林可胜理所当然地成为总队长。救护总队部是中国红十字会“专负军事救护之机构”,它的成立,翻开了抗战救护新的一页。在国难深重,资财匮乏情况下,红十字救护队员们在总队旗帜下,冒血雨腥风,共树抗日丰碑,广播人道圣歌。林可胜更是倡导于前,躬行于后,运筹帷幄,惨淡经营,使救护总队功勋卓著,屡有损毁却不断壮大,展现了以“救死扶伤,博爱恤兵”为宗旨的人道主义精神。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2006世界灾难报告(1)
回望辛亥革命,中国红会将有哪些分会迎来..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
2005世界灾害报告出版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