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池子华教授发表《红十字历史与能力建设》 << 2009世界灾害报告(5) | 郝如一教授发表《市县红会机关能力建设的思考》 >> 
 发布日期:2010-6-22 23:13:03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池子华教授发表《红十字历史与能力建设》
 
    2010年6月22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文章《红十字历史与能力建设》,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至今已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组织建设:能力建设的核心与纽带
 
    红十字会自身组织建设是能力建设的核心。红十字会能否凝聚社会力量,能否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道需求,组织建设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中国红十字会自诞生之日起,即重视组织建设,尤其是分会组织建设方面,被中国红十字会视为“发展红十字事业之中心”而不断得到强化,从1904年最初设立的10多处分会,到1911年的50余处,再到全面抗战前的464处,组织建设成效显著。
    组织建设的经验无疑是宝贵的,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值得记取。
    纵观中国红十字运动在近代的发展,可以发现组织建设仅停留在分会层面,“分会为本会之基层组织”。用现在的眼光审视,这意味着中国红十字会在近代实际上没有基层组织。没有基层组织的红十字会,缺乏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应对大规模人道救援时往往力不从心,留下很多遗憾。
 
    会员与基金:红十字会的生命力量
 
    如果说组织是一副骨架的话,那么与组织建设血肉相连的就是会员和基金。正因为如此,中国红十字会把征募工作视为“红十字会最基本的工作”,是能力建设的中心环节。所谓“征募”,按照红十字会历史文献的解释,“‘征’是征求会员,‘募’是筹募基金。红十字会的组织细胞是会员,红十字会的组织营养是基金。”征募工作实际上成为组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前夕,中国红十字会举行过征求会员运动,抗战期间创造性地把“红十字周”与征求会员有机结合起来。“红十字周”与当今世界盛行的“五·八”世界红十字日颇为相似,每年选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举行(从1942年起每年10月1日为“红十字周”开始之日),时间一般为10天(1944年为一个月)。“周”在这里只是一段时间的象征,与7天为一周不能同日而语。在“红十字周”期间,红十字会一般聘请各界名人担任征求队长,采取如茶会、展览、球赛、广播、戏曲电影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吸引民众加入红十字会。从1941年到1944年,中国红十字会共举办4届“红十字周”,总计征求会员42069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8年又连续举办3届,共征得会员376315人。会员人数增加,会费收入水涨船高,救助实力亦有所增强。
    “经费为事业之母”。为了扩大经费来源,中国红十字会参酌先进国家的经验,于1948年公布了《统一募捐办法》,规定募捐统一以总会名义举行。募捐分定期的——每年10月“红十字周”时统一举行,及不定期的——每遇国内外发生重大灾变及特殊需要时,随时由总会通知分会举行。对募款的方法、数额、募款的管理亦有详细规定。同时,红会随时接受社会人士及会员自动捐献。这种募捐方法,较以前完善,尽管因政局的动荡无法认真执行,但对提高筹资能力,仍有借鉴价值。
 
    精神世界:拓展社会服务能力的新境界
 
    扶危济困是红十字会社会服务的传统领域,而且集中于物质层面。抗战胜利后,中国红十字会把工作范围扩展到文化领域,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为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所在地南京的办公楼内开办阅览室。
    1946年9月17日,总会图书阅览室正式开幕。最先开放杂志与报纸两部。图书阅览室自开办以来受到了大众欢迎,但由于地点狭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为了扩大社会受益面,让更多的人获得读书的机会,红十字会又推出一项新举措:举办流动图书供应业务,定期供应图书,定期调换。服务对象为医院的患者。患病之人,在身体上忍受着病痛折磨的同时,精神上更感寂寞难耐,给予病人读书机会,在获得新知的同时,精神上得到慰藉,也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
    自1947年4月15日开始,红十字会流动图书供应站正式开始供应,最先选定南京中央医院与鼓楼医院两处,先以住院的外科病人为对象。供应的书籍以小说、画报、杂志期刊为主,每两周调换一次,由红十字会服务人员直接送往。
    图书阅览服务是红十字会举办的新型社会服务事业,虽然各地条件所限,所办规模不一,但无论大小,均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好评。许多机关与热心人士慷慨捐助,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普及文化知识,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红十字会图书阅览室的开办在满足民众精神需要的同时,也传播了红十字文化。
    从这一有着深沉的时代价值的做法来看,红十字会目前社会服务领域仅仅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救助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精神世界的人道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不断扩展服务领域,特别是精神领域,已成为能力建设的新挑战。
 
    “自我”的能力建设
 
    无论何种能力,都要靠红十字人去建设。因此能力建设应以“自我”——红十字人“为本”。在早期红十字会的历史发展中,“自我”能力建设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概括。抗战胜利后,红十字会工作重点由战争救护转移到社会服务,确立了“服务社会,博爱人群”的总体目标。为达成目标,蒋梦麟会长于1946年手订“服务信条”8条: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确效率、策社会安全、增人群幸福。这8条,实际上是对自我能力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8条的内涵,蒋梦麟会长作了如下阐释:
    (一)具丰富情感:人为万物之灵,具四端,备万善,是最富有情感的,虽然弱肉强食,优胜劣败,是天演的公例,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终是不可抹灭的,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圣就是人类的情感。
    (二)抱牺牲志愿: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这是何等的光荣,抱牺牲志愿的人,只有是合乎仁与义的条件,他们不计成败祸福,更不计生死,彻底去干,拼命去干,所谓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都是伟大牺牲者。
    (三)本博爱襟怀:基督最宝贝的教训是“博爱为怀”,孔子的道理是“泛爱众而亲仁”,国父遗教是“天下为公”,可见爱的精神伟大,世间上苟非是这个爱字来维系的一切,恐怕我们不会有生存,更不会有幸福。
    (四)献科学身手:世界上进步,日新月异,所以总理的遗言,是教我们迎头干(赶)上去,富有革命精神的人,首先就要有科学的头脑与身手,“故步自封”,那是落伍的政策,那是自杀的途径。
    (五)作精密准备: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是作事的基本训练,是成功的秘密要诀,所以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漫无准备,仓皇应付,未有不一败涂地者。
    (六)求迅确效率:迅速确实,这是新生活运动的要件,也是办事的至宝,就是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吾人作事作人,要力求迅确的效率,要有狮子般的体力,骆驼般的精神,猴子般的迅速,庶几可以完成使命。
    (七)策社会安全:民为邦本,本固邦实,社会上的人民,如能安居乐业,那国家也强盛了,民族也兴旺了,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如遇有人民不安居乐业,老弱死于沟壑,少壮散而之于四方者,则国危矣,势所必趋,理所必然。
    (八)增人群幸福:人类幸福,是要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这种幸福,绝非一方而演成的,也不是少数人演成的,这就是国父的“大同世界”,是要人人都能造幸福,才能人人享受幸福。
    以上8条,在蒋梦麟会长看来,“是红十字会服务的信条,扩大言之,也就是公民的信条,更是世界人类的信条,愿我同志同胞,切实的记着,将这种精神,在每个人身上发扬出来,这才是红十字会的会员,才算是我国的国民。”
    蒋梦麟会长手订的8项服务信条,旨在强化会员的服务意识以及会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资质。“策社会安全、增人群幸福”是红十字会所应发挥的功能,红十字人必须清醒认识自己的使命;“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就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具备红十字人的能力要求;“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确效率”,要求红十字人应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要有未雨绸缪的理念和行动,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如此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还是第一次,而其丰富的内涵,直到现在仍令人回味无穷。
    从以上几个侧面的叙述中,不难想象,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丰富的能力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加强对红十字运动的历史研究,从历史中吸取能力建设的营养成分,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能力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应用价值和时代意义。
 
(作者系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2006世界灾难报告(1)
回望辛亥革命,中国红会将有哪些分会迎来..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
2005世界灾害报告出版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