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图书评论】 << 【专题研究】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17-6-30 9:26:09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图书评论】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曲”中发现人道的力量

——《红十字运动: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述评

李欣栩

 

红十字会作为三大国际组织之一,对世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50多年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及各国红十字会按照“人道、公正、独立、中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的七项基本原则开展工作,其历史与影响引起了各界红会人的关注。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全国红十字运动的重要研究基地,在历史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作为中心的负责人以及资深的红会人,池子华教授更是为红十字运动历史研究与当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3月,池子华所著的《红十字运动: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窥探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展脉络,是作者继《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红十字运动:历史回顾与现实关怀》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题文集。

全书34万余字,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红十字运动研究的部分成果,按照内容析分为“理论探讨”、“文化研究”、“观察思考”、“历史纵横”、“学术评论”及“附录”六部分,既是作者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又是其笔耕不辍、勤勉治学的体现。

首先,突出红十字运动的理论探究。理论与实践是驱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双轮”。在“理论探索”一章中,作者记述了自己阅读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依法治会”的思考。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会理事,作者对“十大”报告的解读颇为深刻,在认识到当前红十字事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期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要直面挑战,并对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创建研究基地、文化建设、改革与创新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次,重视红十字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红十字会未来五年建设的“核心业务”,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与之相应,红十字文化建设必将成为认识红十字运动不可或缺的窗口。在该书中,作者亦另辟“文化研究”一栏,评述孙中山译著《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回顾与展望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过去与未来,提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完善文化传播平台”、“依托苏州大学打造理论研究新高地”、“以中国红十字理论研究会为纽带并以开放的心态整合人力资源”等观点。

再次,作者着力于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调研活动,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的瓶颈及突破路径、2011年红十字会救援日本震灾及2014年的国际红十字运动进行多角度审视。例如关于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问题,作者不仅陈述自己的观点,还引导学生围绕去行政化、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改进募捐方式等问题各抒己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整理成文。

除了对当今红十字事业的观察与思考,作者还徜徉于历史长河中,注重对历史的追溯与探究。在“历史纵横”一栏中,即概述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救济日俄战灾、江苏辛亥革命中的红十字救援实践、抗日战争时期红十字会救护行动、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在“孤岛时期”的博爱之举、复员时期的红十字周及中国红十字少年运动等实践活动,探索长沙会战中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第九大队活动,剖析1911年红十字会的“舆论风波”等等。

另外,在第五专题“学术评论”中,作者从综合角度对红十字事业发展中的学术研究予以评论,包括“两论一动”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孙中山博爱思想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及对《吕海寰》一书涉“红”问题的评介和指正等。在整体考察学界同仁研究成果基础上,肯定了理论研究对加快红十字事业创新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阐释了孙中山的博爱情怀,从中可见作者对推动今后红十字运动学术研究活动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最后“附录”部分仅收录一篇《中国红十字报》记者的文章——《“故纸堆”中的“淘金者”——中国首家红十字运动研究机构诞生记》,在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对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成立缘由、发展过程作一简明记述。记者用“中国首家红十字运动研究机构”、“‘两论一动’的重要实践者”、“从困境到顺境的跋涉”三个赫然醒目的标题概括研究中心的发展,揭示了研究中心秉持人道博爱精神,攻坚克难,最终以累累硕果赢得社会关注和认可的过程。

本书作为池子华教授关于红十字运动研究成果的集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中国红十字事业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现实维度的介绍,并对国内红十字事业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地反映了红十字事业发展要求。总体而言,本书特色鲜明,以下几方面尤为值得称道:

其一,研究角度多样。该书名为《红十字运动: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不言而喻,书内所载内容既有对历史史实的考察,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纵览全书不难发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交叉审视中,作者还留心地区红十字运动的发展,例如对浦东红十字会组织90多年风雨历程进行探寻。并且,作者还放眼世界,将研究视角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对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日本震灾救助活动以及当代国际红十字运动予以经验总结和客观评析,展现了以“博爱”为宗旨的红十字运动跨越民族界限而在当代国际社会引起的人道共鸣。

其二,观点新颖独特。该书是作者关于红十字运动的专著,其中不乏作者个人独特的见解。例如关于“文化建设”,作者认为要实现“三结合”,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要记录历史,编纂红十字运动通史;要培育人才,创建红十字学院;要启迪未来,创设红十字历史博物馆;要弘扬人道,摄制大型纪录片;要拓展传播渠道,开展征文活动。这些想法是作者多年从事红十字运动研究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对当今红十字事业中的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其三,资料丰富。该书分六部分,从各专题标题可见文章内容涉及面广学习国家和政府重要文件的心得体会,有对历史问题的学术探究,有对现实问题的调研、反思和个人见解,有关于红十字运动学术研究活动的总体述评,还有作者和学生针对红十字事业进行互动的讨论记录。而且,作者还在文本中适当地添加部分人物或事件图片。与文字相比,图片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所要陈述的内容。例如,“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汉口空袭救护”、“加入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等,图文并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其四,叙述完整规范。作为一名学者,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表述的完整性、规范性。例如在第一专题中,作者将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与“十大”报告体会逐次列出,共分五篇,层次清晰,多而不杂,将自身对红十字事业改革、创新与发展的所思所想完整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对其观点的深度解读。另外,在资料使用过程中,除了详细注明出处,更是精益求精,如对《吕海寰》一书在资料援引方面的错误,予以逐条纠正,展现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学术素养和较高的专业素质。

五,彰显人道情怀。在追述红十字运动具体事件、人物事迹的过程中,红十字的人道精神亦在作者的妙笔下徜徉,渗透于字里行间。例如,作者不仅追忆抗日战争中红十字会英烈们为国捐躯的光荣事迹,而且高度评价抗战中的红十字运动及其影响,认为红十字旗帜“代表一种崇高无比的理想,吸引无数正直、热爱和平的人们,渐渐地走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这正是红十字的精神,彰显了跨越国界、种族、信仰的人道的力量。”而作者对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的关注、对当今红十字事业的关怀,亦可谓其自身人道情怀的体现。

阅读该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问题,对当今的红十字研究及中国红十字事业乃至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其一,对红十字运动研究具有启发性。一是对红十字问题的研究要有理论探究,也要有实践考察。作为一部红十字运动研究著作,该书不仅收录了作者对当代红十字事业的思考及对红十字运动历史的探究,还以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在分析调研结果基础上对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索。作者立足于现状,通过调研了解红十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当今红十字理论建设启发颇多。二是对红十字人物的研究除了“精英”路线,还应关注普通大众。红十字运动传入中国后,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作者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运动时,除了沈敦和、林可胜等“大人物”,还提及许多“小人物”,如刘祁瑞、罗店四烈士等,记录他们的事迹,肯定他们对中国红十字运动做出的贡献,让红十字精神在他们身上越发凸显。

其二,对红十字会改革创新有借鉴价值。中国红十字事业要直面挑战,也要抓住机遇。诚如“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正面临重重挑战:公信力建设任重道远、正本清源任务艰巨、对待理论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对此,作者条分缕析,针对不同的问题陈述个人观点,提出可行建议。例如作者从理论研究、红十字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角度切入,指出创建研究基地的必要性、可能性,并认为基地运行应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须以课题为导向的经费支持且每年要举行经验交流研讨会。再如,作者对抗战时期国际友人参与中国红十字事业以及当今国际红十字运动动态的关注,均利于引导中国红十字运动融入国际环境、走向世界舞台,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对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及社会和谐大有裨益。著名慈善家卢德之先生在谈及中国慈善事业与社会发展时,认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对国内而言,一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二是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建设。由此可见,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就红十字会而言,红十字事业虽与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有所区别,但其大爱无疆的人道品质对于组织善行、唤醒良知有引导作用,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消解。该书所收录的文章,既有作者独著而成者,又有其与学生、友人合作而成者;既有其对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独到见解,又有其研究团队尤其是学生的看法。且不说这些学生的看法是否合理,仅从参与写作、调研或讨论的角度说,这些学生在活动中难免受到人道精神的熏陶。这对于博爱精神、慈善观念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推动“慈善共享”的有效实践。

总之,该书作为池子华及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又一理论贡献,对中国红十字事业多有裨益。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追根溯源:《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三辑)》简评

阎智海

 

红十字运动研究开展有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深入开展的同时,红十字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也卓有成效。迄今为止,关于红十字运动的史料集已先后出版十余种,每部史料集均有其特色和可称道之处,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016年7月,由池子华、欧贺然主编的《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三辑)》付梓刊行,红十字运动研究园地又有了新的收获,兹结合其内容略作评述。

《选编(第三辑)》全文50余万言,计分为综合、专题、纪事、杂俎4部分,主要记录了民国期间国际红十字组织波澜壮阔的人道活动,因其史料来源主要取自中国红十字会所办会刊,其中有较大篇幅记录了国际红十字组织与近代中国的渊源。全书厚重翔实,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编排有序,逻辑清楚。史料的编纂体现了编者对红十字运动的深刻了解和认识,是书以时间为序,分类汇纂,其编排框架本身反映了国际红十字组织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综合”部分主要记录了国际红十字组织的整体发展概况,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会议通告、组织架构、历史沿革、战时工作,红十字会协会的组织工作、公共卫生及其作用,各国红十字会的募捐工作、护理事业、社会服务、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等。“专题”部分主要记录了国际红十字组织在法律和制度建设方面的成果,如瑞士保护红十字会名目及标记之法律,荷兰所制定的关于红十字会的法律,美国红十字会救护章程,国际红十字会公约等。“纪事”部分主要记录了各国红十字会在世界各地开展的人道活动,如国际红十字大会的举行,部分国家红十字会的起源,各国红十字会的具体工作情形,各国红十字会对中国自然灾害的赈济,以及抗战时期对中国伤兵难民的救济等。“杂俎”部分主要记录了各国红十字会缔结日内瓦公约情况、各国红十字会员发展情况、红十字人物传略等。

其二,主题突出,收罗宏富。从史料记载的内容来看,既有对红十字运动兴起发展的宏观论述,也有对各国红十字会人道活动的具体记载;既有对红十字运动创始人的传记,也有对红十字普通救护人员的记述,举凡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起源、红十字立法、红十字外交、红十字战时救护等资料均收罗其中。此外,对于抗战时期国际红十字组织对华人道援助的资料收录颇详,从中不难窥见国际红十字组织在战时救护中的独特作用。国际红十字组织的不同侧面折射出红十字运动从兴起到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发展历程,既彰显出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特征,又体现了红十字人道主义活动的多样性。

其三,尊重史实,保存原貌。是书主要辑录自中国红十字会在民国期间所办会刊,本着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尽管编者在汇纂的时候作了新的调整安排,但是,仍然保留延续了史料的原始风貌。中国红十字会自办刊物始于1913年,为加强红十字人道传播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于是年先后创办了《人道指南》和《中国红十字会杂志》,藉以推广慈善事业,阐扬红十字宗旨。中国红十字创始人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强大传播作用,这两种刊物均印行数万册,颇能体现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初期在宣传工作方面的力度。从刊物的编辑情况来看,《人道指南》尚未对所刊载的内容进行分类编排。至《中国红十字会杂志》创刊后,开始根据所刊载稿件内容进行了分类编排,如该刊第一期分为“图画”、“题赠”、“祝词”、“弁言”、“撰述”、“专件”、“纪事”、“函电”、“译述”、“小说”、“杂俎”、“文苑”、“补白”等栏目,说明刊物的编排已相对成熟,这反映出时人对红十字运动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又陆续出版了《中国红十字会月刊》、《救护通讯》、《会务通讯》、《红十字月刊》等,无论是办刊宗旨、编排形式,还是刊物的内容上,续出的刊物与《中国红十字会杂志》的整体风格一脉相承。从上述可以看出,《选编(第三辑)》所辑录史料虽然进行了重新整合汇编,但是,其编排形式则主要借鉴了《中国红十字会杂志》栏目,忠实地保存了史料的原貌。

《选编(第三辑)》通过对国际红十字组织的相关史料进行专题梳理,客观再现了红十字运动从欧洲兴起到遍布世界各地的过程,这对于拓展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新领域大有裨益。作为国际红十字组织的专题史料汇编,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其一,有助于推动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关注和研究。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欧洲,1863年瑞士成立的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标志着红十字的诞生。国际红十字运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作为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的三大国际性组织之一,红十字会自诞生以来,其人道活动范围便已超越国界。在红十字运动兴起的100多年间,红十字组织亦由欧洲一隅遍布世界各地,各国红十字会秉承人道主义宗旨,在兵灾救护﹑灾难救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均作出应有贡献。红十字本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其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诉求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截至2015年底,全世界共有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红十字会,各国红十字会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共同构成了国际红十字运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关注最多的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发展,而对国际红十字运动鲜有问及”,史料的缺乏显然成为制约国际红十字运动研究开展的主要因素。就此而言,《选编(第三辑)》的出版无疑将红十字运动研究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抗战期间,国际红十字组织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络,为战时中国的伤兵救护和难民救济工作作出较大贡献,史料集对此有较多篇幅为之记录,这为进一步探究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条件。

其二,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研究。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中的一员,其人道活动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十余年以来,关于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研究逐年推进,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均取得显著的成果。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和史料建设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密切相关,迄今为止,从已出版的红十字史料汇编来看,所收录史料包括档案资料汇编、文史资料合集、民国报刊文献,等等,主要以辑录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相关文献为主。必须一提的是,学界业界合作的模式推动了研究的持续开展,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当然,现在所能达到的研究深度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止步,相反,新史料的陆续挖掘整理必然将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尤其是近代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和国际红十字组织在在相关,无论是红十字在中国的诞生,还是近代中国历次灾害救济和兵灾救护,均能看到国际红十字组织的身影。而关于近代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国际红十字组织与近代中国的关系,相关的专题研究仍有待开展,从这个角度而言,国际红十字组织史料的结集出版无疑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研究。

《选编(第三辑)》的问世意味深远,长期以来,对于国际红十字组织的研究步履因资料匮乏而行进蹒跚,虽然此前校订出版的《日本红十字运动史(1877—1916)》说明学界已对国际红十字运动有所关注,但是,这也仅仅是个别国家红十字会的史料专辑,尚无法构筑国际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坚实地基,亦无法从中窥见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广泛性。就此而言,《选编(第三辑)》将国际及各国红十字会活动的相关内容汇为一辑尚属首次,无疑也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首部专题史料汇编,这对于开辟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新领域,和深入探究红十字运动的国际起源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无锡博物院)


《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四辑)》评介

欧贺然

 

作为“红十字文化丛书”之一种,由池子华、阎智海主编的《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四辑,于20168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编纂者不辞辛劳,查阅晚清民国时期沪、苏、锡、渝四地报纸数种,辑录其中有关红十字会人道活动的资料,以期进一步丰富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史料宝库,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发展。

一、资料来源

近代以来,中国的报业日益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有着全国影响力的报纸。上海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祥地,也是近代报刊业最发达之地,著名的《申报》、《大公报》等都创刊于上海。20世纪初,在上海报业的影响下,周边城市如苏州、无锡等地,先后创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报纸——《吴语》、《锡报》、《新无锡》、《无锡新报》等。这些报纸在报道全国性事件的同时,其关注的重点更倾向于本地新闻,特别是对本地红十字会成立后开展的人道活动,报道更为细致详尽。

《民立报》,19101011日创刊于上海,于右任为社长,宋教仁、范光启、景耀月、章士钊等先后任主编。该报是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以提倡国民独立精神,培植国民独立思想,建立独立之民族和保卫独立之国家为宗旨。以刊行新闻为主,针砭时弊,揭露君主立宪骗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谴责帝国主义侵略,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号召推翻满清政府,积极报导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南北议和,鼓吹北伐,介言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并发起社会主义的讨论,刊登了宋教仁的《社会主义商榷》等文。1913年,宋案发生后,率先公布袁世凯刺宋真相。94日被袁世凯查封,该报被迫停刊。

《吴语》,191610月在苏州创刊,总理马飞黄,总编辑胡秀龙。1920年以来,因戚饭牛、胡觉民等编辑协助,《吴语》的办刊风格有所改变,尤其是对本地新闻的报道迅速而详实。1928年,《吴语》更名为《吴县日报》,原报名《吴语》作为副刊,日出一张,由胡觉民任主编。《吴县日报》是20世纪30年代苏州销量最大的民办报纸。1937年苏州沦陷后,报社被毁,报纸停止发行。

《锡报》,1912年在无锡创刊,是民国时期无锡出版时间最久的一份地方性报纸。其前身为《锡金日报》,由秦毓鎏、孙保圻等集资创办。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锡金日报》由蒋哲卿、钱湘伯接办,并于次年改组为《锡报》。该报在办刊中曾两次停刊,第一次停刊于19138月,于19167月复刊,并由吴观蠡接办;第二次停刊于193711月,抗战胜利后由徐赤子接办,19463月再次复刊,194810月《锡报》最终停刊。

《新无锡》,1913911日由杨寿杓在无锡创刊,李柏森为新闻部总主编,宋痴萍、吴观蠡为编辑。该报内容、形式均与《锡报》略同,注重刊载本地新闻,抗战爆发后,该报遂停刊。

《无锡新报》,192291日创刊于无锡,由李柏森任社长兼主笔,冯云初为报社经理。其办刊宗旨为“贯彻社会教育、祛其旧染之污,而促之日新焉”,虽办刊时间较短,但是颇具地方特色。1925年,该报因针砭时弊,得罪豪绅,被迫停刊。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苏州、无锡相继沦陷,当地报纸也先后停刊。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全国各地的报业、报人也相继西迁,由此推动了武汉、重庆两地报业的发展。1938年,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后迁至重庆,该报系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该报宣传了中共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坚持民主进步的主张,报道了大量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伟大史实,而且刊载了很多抗战期间红十字会的人道活动。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1947228日,该报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停刊。

二、内容概况

本书收录资料内容详实,再现了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发展过程中在组织建设、战争救护、难民救济、募捐筹款、卫生防疫、国际红十字组织对华援助等方面的内容。

组织建设方面首先是详录地方分会的筹建过程,使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推广过程跃然纸上。19248月,陈尔同、刘士敏等人,“因鉴于江浙风云日趋险恶,特将昔年已与上海红十字会磋议设立无锡分会之案旧事重提,倡议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无锡分会”。《新无锡》《锡报》《无锡新报》上均详细介绍了无锡分会成立过程的内容。其次,关注红会的组织管理,关于人事任免、建章立制的消息屡见报端。《新无锡》上连续刊载的“红会办事处记事”,对无锡红会的人员调动及主要职务详细介绍;“改选后之吴县红会”“外跨塘之现状”“中国红十字会吴县分会通告”等消息对吴县分会的建制过程多有记录。对任何团体而言,完善部门结构,健全组织运行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红十字会亦是如此。此外,还有对红会章程、细则的介绍,如“中国赤十字会临时章程”“中国赤十字会临时章程(续)”“中国红十字会无锡分简章”“中国红十字会分会通则”“中国红十字会修正章程”等。这些都反映出近代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及公开化。

战争救护和难民救济方面:众所周知,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兴起源于战争,战地救护是红十字运动的重要任务。《民立报》《锡报》《吴语》等报纸通过对战争形势及红会活动的跟踪报道,记述了红会的救护过程,展现了红会人员的博爱精神。“武汉用兵,伤痍必惨”,张竹君组织中国赤十字会,出发战地,“尽女子看护救伤之职”。无锡分会会员蔡虎臣等人组织救护、治疗、救济、掩埋等队,“同尽救护义务,实践互助主义”。吴县还设立伤兵收容所,继续救助受伤兵士。江浙战争中,无锡分会救助嘉定、安亭、宜兴、太仓等地的难民,设立收容所,供给衣食、药品等,在战争结束后帮助他们重返家乡。抗战期间,武汉红十字会为救护伤兵、难民起见,组织救护、担架、掩埋等队伍。红十字会创立的宗旨,最初是为救护战争中的伤者病者,但其后逐渐推广到战时、平时的灾难救济,包括天灾、意外等种种的不幸。红十字组织尽其最大的努力,帮助处于种种灾难中的人们,使他们摆脱困境,走向幸福。

募捐筹款方面:为克服资金、物资不足的困难,红会不得不通过开展各种募捐活动,吁请绅商各界慷慨解囊。《民立报》有大量关于募捐的报道,辛亥之役,“战状至惨”,中国红十字会前往战地,进行救护,但是“经费未充”、“药料、械具多未筹给”,故“望海内外大君子、大善人本恻隐之怀,发慈悲之愿,慷慨输捐”。此外,也有热心人士自发捐助,如“有迎贵茶园诸艺员热心义举,定二十一日晚间演剧,即以所售券资,除开支外,悉数捐给”。《民立报》连续刊登了43份红十字会收捐清单,对收到的捐款列以清单,刊登在报纸上;《吴语》不仅登载了捐款清单,还将民众所捐助的物资,如衣服、被褥、袜子、鞋子以及稻米、柴火等都详细介绍。一方面显示了捐款的公开透明,表示对捐款爱心人士的感谢;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激励社会各界慷慨解囊。

卫生防疫方面:红十字会以消减人类灾难,增加人类幸福为宗旨,卫生防疫方面的工作主要有灌输卫生知识、提倡公共卫生、准备药品等。1924922日《吴语》刊载的“大可注意之劫后卫生”一文中写到:“一、劝红十字会将战地伤亡未殓尸身,务速会同当境善堂,刻日埋葬义冢……三、劝战地下游各境居户,宜食井水,少食河水,或多备水缸接受天水,俾作食料,以卫劫后余生。其熟食店铺,用水尤宜格外注意,又鱼虾蟹蛤等,均宜戒食”。此外,吴县分会为预防疠疫,设临时时疫医院,并设立分院六处,医药分文不取,不分昼夜,随到随诊。

国际红十字组织对华援助方面:近代以来中国战争迭起,伤兵载道,难民遍野,特别是抗战爆发以来,战争救护以及灾难救济刻不容缓。而对于战争救护,一方面政府准备不足,中国军医制度落后,医务专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医药材料极度缺乏,运输困难,致使难以应对救护伤兵之工作;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在战初,即全力以赴推动神圣的救护工作,但其时仅仅为普通赈济机关,组织小,人员少,救护情形之困难不难想见,故中国红十字会需要国际红十字组织的援助。国际红十字组织秉持人道宗旨,着力于国际间的交流协作,相互扶持,不分畛域,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中国大量援助,《新华日报》中有大量记录。如“社论——展开世界援华运动”“各国同情我抗战,协助中国防疫事业”“德红十字会运药来华”“美红会募款援助我国”“英法医生来华参加红十字会工作”等。《新华日报》中关于红十字会的消息,几乎都是关于国际红十字组织对华援助的,特别是记录了英美等国对华的物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援助。这些援助既帮助了中国军民,提升了中国红会的救护能力,同时又加强了中国红会与其他国家红会的联系。

三、特点突出

作为集体劳动的结晶,该书内容详实,特色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时代特征明显。该书在资料编排上以时间为序,这种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排列方法,缕述20世纪初以来的与红会有关的历史事件,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勾勒出了中国红会和地方分会兴起、发展、成熟的过程。此外,该书内容较多涉及战争中的红会救助活动,凸显近代中国社会战争迭起、灾害频仍、疫病流行的特征。

其二,各报的侧重点不同。《民立报》既有对红会历史的介绍,也有募捐广告,但是其主要关注点还是社会各界对红会的捐助,该书中所辑录的《民立报》中的红十字资料大半是关于收捐清单的内容;《新无锡》《无锡新报》《锡报》的大量内容涉及无锡分会的战争救护和对难民的救助,突显了无锡分会的人道救助精神;《吴语》则是关于吴县分会的活动,介绍了吴县分会在战争救护以及时疫防治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新华日报》侧重介绍各国红十字会对中国的援助情况,还有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员发展以及救护培训等内容。《民立报》和《新华日报》介绍的内容更加全面,涉及中国红会的全局,而《新无锡》《无锡新报》《锡报》《吴语》则是对地方红会的活动的刊载,所涉及的内容较为集中于某一方面,如战争救护、时疫防治。

其三,内容较为丰富。该书既有总会信息,也有分会信息;既介绍国内红会,也介绍国外红会;既关注战争救护、难民救济,又关注时疫救治;既有对内组织建设,也有对外交流等,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红会的发展概况。《民立报》中还有关于女性的介绍,“大陆初秋——热血磅礴之女国民”,歌颂女性的爱国情怀以及善于从事红十字看护事业,对红十字会中的女医生、女护士和捐助红十字会的女艺人也给予了高度赞扬。

其四,注重学术规范。作为一本资料集,该书辑录的每条资料之后均注明原载各报的年、月、日。资料的标题按照原标题照录,尽可能不做改动,仅对原标题过长者做必要的精简。资料内容按原意分段,并按现行规范加上标点,纠正错字,标明多字或少字及无法辨别的字。辑录过程中对重大史实的考证和对相关人名、地名的考订严谨而精确,难能可贵。这一精益求精、讲究学术规范的品质,既体现了编者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又提高了该书资料的准确性,增强了其学术意义。

四、学术价值

该书所收录的每一条信息都与红会相关,如上所述。该书所辑资料内容较为广泛、全面,丰富了红十字运动研究资料。通过比较报刊中红十字信息数量的多少、时间段的分布、内容性质的差异、消息所涉及地区等因素,可以分析红会与大众媒体关系的亲疏远近、信息公开程度、不同地区红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等。

当然,该书亦有不足之处,如有些地方标点漏加,“红会新消息”(第138页)这则消息中,“所有各界热心慈善家认定”后要加逗号。该书章节体例上,是按照报纸分类的,如果按照内容划分可能会更清楚一些。虽不是尽善尽美,但瑕不掩瑜,该书既丰富了读者对沪、苏、锡、渝等地方报纸的认识,同时又为研究红十字运动提供了史料,有助于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图书评论】
【理论园地】
【目 录】
【历史研究】
【观察思考】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