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观察思考]栏目 << [百家争鸣]栏目 | [文献资料]栏目 >> 
 发布日期:2007-3-30 6:30:53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印度洋海啸与红十字会的国际救援
杨二兰
 
  内容摘要:2004年12月24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多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国际红十字会本着人道主义宗旨,及时地伸出援手,并在救助活动中表现出了完善的行动体系,中国红十字会表现尤为突出,使印尼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生活  生产,也为以后的灾难救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 海啸;红十字会 ;国际救援 ;中国红十字会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引发严重的海啸灾难。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场世纪灾难面前,人类迅速团结起来,救助满目创痍的海啸受灾国,而红十字会这个人道组织更是不遗余力地奋斗在救助最前线。本文拟从海啸灾难后果、红十字会国际救援、中国红十字会救援、累积经验教训等方面探讨红十字会对印度洋海啸受灾国的国际救援。
 
 
  这次印度洋海啸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报告,截止到2005年2月11日,海啸共造成近30万人死亡,7966人失踪,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1]
  经济上:泰国南部地区特别是普吉岛等旅游胜地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灾区重建费用高达7.5亿美元。印尼北苏门答腊地区的大量村镇被夷为平地,10多万房舍被毁,灾区重建需近1.6亿美元。斯里兰卡全国沿海岸线三分之二的地区遭受毁损,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灾民达70余万。马尔代夫全国受灾,整个国家陷入停滞,经济损失达10多亿美元。印度南部近4个邦和2个中央直辖区受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美元。马来西亚北部的四个州受海啸波及,经济损失达2630万美元。
  潜在危险:印尼处于热带雨林气候,炎热多雨。依照穆斯林的习惯,尸体只能掩埋,禁止火葬,大量尸体得不到及时掩埋,在露天暴晒,浸泡腐烂,加上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出现了传染病霍乱、疟疾,还有可能爆发大规模多种传染病。[2]同时交通路线的不畅通,消息的滞后等因素,更加重了医疗工作的难度。
  生态方面:此次海啸还对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等受灾国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灾区后认为受灾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壤受损难恢复,环境污染难治理,海洋生态遭摧残,海洋生物受侵害四个方面。[3]生态环境的破坏很难一朝一夕恢复,所以海啸恢复工作任重道远。
  心理方面: 安南谈到灾后重建时认为,灾区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单纯从经济来说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但是最主要的是心理状态的恢复。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作为社会脆弱群体的儿童在这场浩劫中占了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得以幸存的很多也失去亲人成为孤儿或单亲家庭的一员,或永远无法摆脱海啸带来的伤害,成为“海啸一代”。泰国《民族报》认为,为数不少的人患上了后海啸恐惧症。可见即使物质救助可以很快奏效,但心理恐慌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不利。
  在灾难面前,各国红十字会迅速行动起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援与救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建筑、医疗还是日常生活、交通、家庭寻亲等方面,各国红十字会抛弃了疆界之分,种族之别,积极展开合作,共同谱写了人类灾难救助史上辉煌的一页。
 
 
  灾难发生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法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红十字会纷纷伸出援手。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利用其便利条件以最快的速度向近30万人分发装有基本生活用品的家庭用具包。
   
  红十字与红新月会:动员2.2万名义工和近300名国际救援人员,为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其他受灾国家约70万灾民,提供粮食、清洁饮用水、帐篷、医疗服务、卫生用品等重要救灾物资,并提供心理辅导等相关服务。
   
  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向海啸受灾国捐赠的款项达到4600万美元,其中半数是由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募捐来的。[4]日本红十字会:宣布向印尼提供1亿日元的援助资金,同时组建紧急援助小组随时待命。[5]
 
  新加坡红十字会:筹集超过1800万元的善款用于海啸救助。[6]
   
  此外,法国红会援助水厕设备;在海啸发生24小时内,马来西亚红新月会的灾害救助专家即到亚齐省工作,等等。对海啸的救助涉及到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各国的红十字会组织更是积极呼吁和筹集善款,活跃在抗灾的第一线。他们迅速收集第一手的灾难信息,制定合理的救助计划,结成救灾的最广泛的同盟。
  当然,各红十字会组织救助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该地区设立了一个由两名外籍代表组成的小型办事处,并迅速建立了全面运营的一线医院,转移死者尸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清理、修复或建造了水井以提供安全用水,为水务委员会捐助了水处理化学用品,并为家庭成员间的联系提供了便利。[7]同时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也宣布了援助印度洋海啸灾民的五年行动计划,拨款24亿瑞士法郎(约合18.5亿美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恢复正常生活。 这一五年行动计划旨在帮助遭海啸袭击的10个印度洋沿海国家重建住宅、医院、诊所以及各种卫生和供水系统,并实施多项公共卫生和紧急援助项目。[8]
  医疗方面,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加拿大红十字会的联合培训项目中,培训了当地医疗工作者以应对斯里兰卡当地社区的医疗需求。[9]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印度尼西亚红十字会在班达亚齐设立了由挪威红十字会提供的野战医院,新加坡红十字、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红十字会派遣的医疗救助队,在医治受伤群众、DNA检验以确认身份、讲解紧急自救知识、培训医疗队伍等很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海啸预警体系方面,“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全球海啸救援工作会议”通过的“香港宣言”明确承诺加强容易受灾地区的防灾工作。[10]目前耗资5300万美元的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已完成。这一系统由一连串潮汐测量装置、水下探测器组成。
  此外还有通过网络寻找亲人联系,对“海啸一代”的心理辅导,灾后生产恢复(发放粮食种子、劳动换工资等活动)等等。救助内容涉及到了紧急情况处理和灾后重建及预防等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力图尽快帮助印尼等修复海啸遗留的创伤。                   
 
 
  中国红十字会在他国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方面的威胁时,一直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给予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这次海啸援助中的表现更为国际社会所钦佩。
   
  筹集善款:在民政部支持下,中国的捐赠活动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和各地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接受捐赠。[11]这表明了国家对红十字会组织的信任。截至2005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4.27亿元人民币,物资价值1560万元人民币。地方红会响应总会号召积极行动起来。通过银行、邮局、网上等渠道,以及组织募捐义演等活动,紧张有序地开展募捐工作。湖南、四川、河北等在很短时间内募集了大量捐款。在募集的所有捐款中,来自地方红十字会的捐款占捐款总数的57.7%。这些捐款都通过各种途径汇至灾区。同时在红十字会的呼吁下,联想、可口可乐、华硕、国美等集团企业都为海啸捐款捐物,为海啸救援尽心尽力。到2005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已向 11个受灾国和国际红十字组织提供了1066万美元的资金援助和价值 1077 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其中,援助灾情严重的印度尼西亚红十字会210万美元捐款和价值1077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其他如斯里兰卡170万美元,泰国 85万美元,马尔代夫52万美元。[12]
   
  救助内容:从医疗救助、房屋重建、道路清理、遗体DNA检测到对海啸孤儿的关怀,无不体现了大国风范。据红十字会负责人江亦曼称,援建的项目包括:2005年4月25日在中印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的修建350间灾民住房的中国—印尼友谊村项目;为泰国修建一座幼儿园,修复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家卫生院和一家区级医院的中泰友谊村项目;为斯里兰卡建设150套灾民住房和商业设施的中国斯里兰卡红十字村项目;为马尔代夫建设86套灾民住房,为缅甸修建社区备灾中心并提供救灾物资。从1月14日起陆续派出3个救援工作组分赴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认真考察灾情,与受灾国红十字会协商灾后重建工作。更体现细节的是对孩子的关怀。海啸使灾区的孩子们遭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危害,为此,中国红十字会表示,邀请受灾国孤儿到中国与“中国爱心志愿家庭”一起生活,通过这些临时爸爸、临时妈妈给予他们以家庭特有的温暖,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信心。志愿家庭还为孤儿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中国香港、澳门红十字会主要负责人灾后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紧急成立的督导小组,直接参与全球赈灾协调工作;协助海啸灾区重建,强化灾区抗灾能力,香港红十字会还通过培训当地民众,提高防灾意识,帮助建设防灾机制和设施,以减低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13]澳门红十字会参与的灾后重建项目包括设立救护车服务、恢复灾民生计、兴建友谊村及孤儿院等,并积极与斯里兰卡及印尼棉兰的红十字会联络,寻求协助灾后重建的合作项目。还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拨出款项分别在斯里兰卡和印尼各建立一个友谊村。[14]
  中国红十字会的援助是及时的、全方位的、有深度的,涉及到了救灾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海啸孤儿的关心,在此次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热诚和勇气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这是人道与实力的完美结合。
 
 
  这次灾难的救助过程充分表现了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完善的救援行动机制,有效地控制了局势,并使印尼受灾各国很快恢复生产生活。从这次救援行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以下两个方面尤值得称道:
 
  其一,协作精神。
 
  此次灾难中各国红十字会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协调机制确保了该运动所开展的救灾行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宗旨和职责。
  与官方的合作:这是红十字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海啸后,印度尼西亚红十字会向政府当局提交关于在恢复重建阶段的行动计划,其目标在于将印度尼西亚红十字会的行动——与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其他成员共同承担的行动——融入政府当局自己制定的恢复与重建计划之中。[15] 
   各红十字会之间的合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帮助建立了协调运动各成员行动的系统,这些成员包括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印度尼西亚红十字会和30个左右从世界各地前来救助的国家红十字会。
  只有这种良好的协调才能使红十字会与社会各个部门互动起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红十字会各有侧重,发挥特长,才使救助迅速生效。
 
  其二,谨守国际关系原则。
  红十字会是一个人道组织,它不能替代政府的功能。因此,其救助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起辅助作用的,印度尼西亚红十字会向政府当局提交的关于在恢复重建阶段的行动计划,目标即是将国际红十字会的救助体系融入政府当局自己制定的恢复与重建计划之中。而他国的红十字会亦是谨守国际关系的原则,在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础上最大范围的救助灾民,是值得称颂的。
  此次灾害不仅考验了受灾国的应急反应能力,也考验了救援国的应急反应能力。完善的应急预案及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是有序有效开展救灾工作的保障。专业的救援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求,平时注意对市民的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市民应急意识的提高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救灾实效。[16]
 
  总之,红十字会此次对印度洋海啸国际救援无疑是成功的,不遗余力的,它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红十字会的人道精神和救助能力,在世界慈善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从越来越多的捐助者通过红十字会来救助看,民众对其信任度更加深化,同时红十字会的协调机制、财政问题处理、救助方式创新、理论建设等也愈加完善,证明了其自身发展的能力,在整个救助活动中,高效高质的把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成熟冷静地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考验,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十字会这个组织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并在世界救助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1] 陈虹、李成日:《印尼8.7级地震海啸灾害及应急救援》,《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4期,第22页。
[2]李向晖,杨造成,候世科,吴学杰,张开:《印尼海啸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第7期,第555页。
[3]邱夜明:《印度洋海啸给受灾地区造成重大生态破坏》,《科技导报》2005年第3期,第40页。
[4]中国新闻网:《澳大利亚民众连日来踊跃捐款赈济亚洲海啸灾民》,
http://news.qq.com/a/20050102/000319.html.2005年1月2日。
[5] 中国新闻网:《日本向印尼地震灾区提供1亿日元救灾资金》,
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5-28/8/735658.shtml.2006年5月28日。
[6]联合早报:《红十字会善款超过千八万元》,2005年1月5日。
[7]ICRC:《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印度尼西亚》,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all/indonesia?opendocument.2005年12月3日。
[8]长安街时报:《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制定行动计划援助海啸灾民》,2005年12月24日。
[9]ICRC:《向海啸幸存者提供医疗》,
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all/6r5aua?opendocument.2005年2月23日。
[10]甘肃新闻在线:《国际红十字会将重点加强海啸灾区防灾工作》,
http://www.gzxw.com/zgbd/20053625447.htm.2005年3月6日。
[11 子荷:《海啸肆虐全球同心》,《中国减灾》2005年第1期,第25页。
[12] 庞陈敏,韩煜皎:《最大规模的中国民间对外援助》,《中国减灾》2005年第3期,第26页。
[13] 中国温州企业网:《香港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灾难筹款3.2亿港元》,http://www.wzbbc.com/news/news.php?id=5791&type=1.2005年1月19 日。
[14] 新华网:《澳门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协助海啸灾区重建》,
http://news.sohu.com/20050616/n225974082.shtml.2005年6月16日。
[15] ICRC:《海啸:对紧急行动的回顾 》,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all/asia-interview-121205?opendocument.2005年12月16日。
[16] 陈虹、李成日:《印尼8.7级地震海啸灾害及应急救援》,《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4期,第23页。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工作交流]栏目
[历史研究]栏目
[史事经纬]栏目
目录
[观察思考]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