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47{{}}1546|0|池子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6-17|0|据悉,由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国“打工妹”群体研究》已获准立项,该项研究不仅填补“打工妹”群体历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对拓宽红十字运动研究领域亦不无裨益。||172|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46{{}}1540|0|徐国普发表《回望新中国红十字会“一大”》|2009-6-12|0|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少数上层人士赴台,秘书长胡兰生留在上海。留在南京的总会职工成立职工会,以中国红十字会职工会的名义对外联络。||230|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40{{}}1538|0|吕志茹、马红英发表《中国历史上的红十字周》|2009-6-9|0|在中国红十字会史上,共举办过七届红十字周。第一届红十字周始于1941年,以后每年举办一次,1945年停办一届,1946年恢复,延续到1948年。建国后不再举行红十字周,而是按照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第20届理事会的决议,改为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即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191|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38{{}}1535|0|吕志茹发表《英国医生高田宜与援华医疗队》|2009-6-8|0|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批外籍医生来华支持中国的抗战工作,他们中的多数人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后来由英国进步人士成立的“国际医药援华会”进行组织,在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取得联系后,自1939年起,分批跨越重洋来到中国。||481|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35{{}}1532|0|郝如一、邓通发表《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2009-6-2|0|||173|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32{{}}1525|0|马红英、李慧发表《南京大屠杀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2009-5-26|0|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义不容辞地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因为此时中国红十字会的大部分救护人员都撤退到武汉,剩余的人员城陷以后不复成队;南京城内由外籍人士发起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与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一道承担起南京大屠杀的人道救护工作。 ||398|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25{{}}1523|0|李慧发表《“为中国赈务作一模范”——1928-1930年红会救助西北华北旱灾纪略》|2009-5-26|0| 1928年西北、华北大旱,其中灾情最重的是陕西、甘肃、山西等省,“终岁不雨,赤地千里”。至1929年,灾情益加严重,灾民日增,饿殍遍野,每日饿死者达数千人,甚至出现烹煮幼童,捕食生人的现象。||296|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23{{}}1522|0|阎智海、杨红星发表《华山医院:中国第一家红十字医院》|2009-5-25|0|华山医院为中国红十字会的直属医院,其前身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自1907年开始筹设迄于今天,华山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医护人才和医院是中国红十字会从事救护活动的中坚力量,在历次兵灾救护和疾病救治中,华山医院本着“博爱、奉献”的理念,率先垂范,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成长。||386|False||False|/article.asp?articleid=1522{{}}]]>
|
|
列表风格: |
|
|
 |
最新动态 |
|
 |
 |
现有文章:438篇 |
 |
 |
待审核文章:1篇 |
 |
 |
RSS订阅: |
|
 |
热门文章 |
|
 |
推荐文章 |
|
 |
栏目导航 |
|
|